在水質分析與污染控制中,總氮(Total Nitrogen, TN)和氨氮(Ammonia Nitrogen, NH?-N)是兩個至關重要且密切關聯的指標。理解它們的定義、關系及轉化過程,對于有效治理水體富營養化、保障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至關重要。
一、概念界定:包含與被包含
首先,總氮(TN) 是一個總量概念,它衡量的是水體中所有形態氮素的總和,主要包括:
無機氮:氨氮(NH?-N)、硝態氮(NO??-N)、亞硝態氮(NO??-N)
有機氮:蛋白質、核酸、尿素等有機物質中的氮,而氨氮(NH?-N) 是總氮的一個組成部分,特指以游離氨(NH?)和離子銨(NH??)形式存在的氮。它是污水中最主要的無機氮形式之一,直接來源于生活污水、工業廢水和農業徑流。
因此,二者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:總氮(TN) = 氨氮(NH?-N) + 硝態氮(NO??-N) + 亞硝態氮(NO??-N) + 有機氮。
二、動態轉化:污水處理的核心過程
在污水處理廠(尤其是生物脫氮工藝)中,TN與NH?-N的轉化關系體現了污水處理的核心生物過程:
氨化作用:有機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,首先轉化為氨氮(NH?-N)。這是脫氮過程的起點。
硝化作用:在好氧條件下,氨氮(NH?-N)被硝化細菌逐步氧化為亞硝態氮(NO??-N),并進一步轉化為硝態氮(NO??-N)。此過程消耗氧氣,是污水處理能耗的關鍵環節。
反硝化作用:在缺氧條件下,反硝化菌將硝態氮(NO??-N)還原為氮氣(N?),釋放到大氣中,從而將氮素從水中去除。
由此可見,氨氮(NH?-N)的濃度水平直接決定了后續硝化與反硝化過程的負荷與難度。 高效地將NH?-N轉化為NO??-N,并最終轉化為N?,是實現總氮(TN)達標排放的關鍵。
三、環境意義:指標各有側重
雖然同屬氮素指標,但TN和NH?-N的環境影響側重點不同:
氨氮(NH?-N)的危害更具直接性和毒性:
生物毒性:高濃度的游離氨(NH?)對水生生物(如魚類)有較強的毒性。
耗氧:硝化過程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,導致黑臭水體。
富營養化:它是藻類優先吸收的氮源,會直接刺激藻類暴發。
總氮(TN)是衡量富營養化的最后指標:即使氨氮被轉化為硝酸鹽,它依然是以氮的形式存在于水中。硝酸鹽同樣能被藻類利用,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“最后的營養源"。因此,僅控制氨氮是不夠的,必須控制總氮,才能從根本上切斷氮營養負荷。
四、監測與實踐指導意義
在實際水環境管理中,兩個指標的監測與應用相輔相成:
進水監測:高氨氮濃度預警可能對生化系統的微生物產生抑制,需提前進行調控。
過程控制:通過實時監測好氧池的氨氮值,可以判斷硝化反應的完成程度;監測缺氧池的硝酸鹽值,可以判斷反硝化效果。兩者結合,用于精細調控曝氣量(節能)和碳源投加量(降本)。
排放考核:最終出水需同時滿足氨氮和總氮的排放標準,確保水體免受毒性侵害和富營養化威脅。
總氮(TN)是氮污染的“總賬",而氨氮(NH?-N)是其中活躍、毒性強的“現金流"。精通二者間的轉化邏輯,意味著掌握了污水脫氮處理的密碼。從源頭控制氨氮負荷,在過程中精準調控硝化與反硝化效率,實現總氮的高效去除,是現代水質管理實現節能、降耗、達標排放的核心路徑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